編者按:“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聯合推出“愛悅讀·云分享——強國薦書”專欄,特邀省社科聯、省文聯、省作協、省科協、南京圖書館等單位支持,長期約請各大出版社總編輯、圖書館館長、文化名家、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社科名家、理論專家、科學家等各領域知名人士,結合自身閱讀經歷,為讀者推薦一本好書。 今天為大家薦書的是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副總編輯,國家一級作家王振羽,筆名雷雨。推薦書目:《通往父親之路》,作者葉兆言,譯林出版社出版。 有關父親的文學書寫,實在是太多太多。我們知道屠格涅夫的《父與子》,巴爾扎克的《高老頭》,《傲慢與偏見》中的養育了五個女兒的父親,《殺死一只知更鳥》中的父親律師,當然還有威廉·??思{的《押沙龍,押沙龍》,而遠在美國紐約的作家張宗子特別喜歡馬里奧·普佐的《教父》。 實際上,《權力的游戲》中的父親形象也很豐富別致而令人難忘。葉兆言的《通往父親之路》雖然不是長篇巨制,但因其內容的獨特,敘述的別致,情感的多元,還是頗有可圈可點之處。 葉兆言的《通往父親之路》,雖然沿襲了他小說的一貫風格,從容優雅娓娓道來,筆下的人物往往是雅人風致儀態萬方斯文高標不同流俗,頗有玉樹臨風的清流宛在,敘述的語態甚至也不無隨筆化散文化的意蘊在,但《通往父親之路》所告訴我們的“父親”張希夷卻有點特別,不大合乎一般人慣常的想象。 看張左的父親“張希夷”這樣的名字,似乎就有意無意地傳遞出錢鍾書《圍城》甚或吳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一種“儒林”氣息,對于與張希夷同齡的這樣的一代人,或者稱之為讀書人、知識分子,作者實在是太過熟悉與了解了。 作者的熟悉洞察并不僅僅是從上輩人中聽來的無法見諸于文字的逸聞趣事,更有他在浩如煙海的字里行間內所觸摸到的秘辛舊事人性幽微,我們從作者搖曳生姿頗具規模的散文隨筆中就能領略到這樣的不同他人的風采與見識,當然還有深切的感受與體察。 但非虛構文字畢竟有其局限性與不方便之處,大致是出于這樣的考量,他要以虛構的方式來說說“張左”的父親“張希夷”這樣的一代人,有點解剖與諷喻的意味若隱若現。作者對張希夷的父親有點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只是說到了張希夷的爺爺“張濟添”,這個張濟添是張左的外公魏仁的老師,是一位有著真學問的人,是科場的三鼎甲。 從左往右:葉圣陶、葉至誠、葉兆言。祖孫三代皆從事文學創作 葉兆言筆下的張希夷有著兩次正式的婚姻,張希夷與魏仁的小女兒魏明韋生下了張左。因為時代的原因,大致也有性格的因素,非常追求進步的魏明韋與張希夷離婚后嫁給了一位根正苗紅的“陸師傅”,而張希夷則另組家庭與一個有一女兒的演員吳姨重新結合。 張左在這樣的夾縫中與自己的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令張左大惑不解的是,張希夷為何會在晚年時來運轉特別吃香居然成了“國學大師”“書法大師”“學術泰斗”? 在張左看來,張希夷雖然有著探花郎的祖父,也翻譯過一位政治人物的傳記,但畢竟是半路做學問根底很淺怎么就會被吹上了天?這樣的局面,這樣的半真半假,讓張左大惑不解如墜云里霧里。 這樣的人物塑造,這樣的和盤托出,就有點別樣的意思了。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講述父子沖突、嚴重對立到最終的彼此和解,握手言歡,渙然冰釋。雖然,張希夷高壽近百年,但已經做了爺爺的張左矚望自己的父親,還是有點琢磨不透,百思不解。 《通往父親之路》主要筆墨集中在書寫張希夷與張左的父子關系,但這樣的父子關系的或疏或淡的彼此磨合,給張左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有一次難得的機會去鄉下看望在那里勞動改造割草養牛的父親,還有就是張希夷與自己前岳父的頻繁通信多方請教。 魏仁在內心里還是把張希夷當作自己的女婿而對頤指氣使的后女婿陸師傅有點氣息不合看法不同難以相處。張左更多的精神滋養來自于魏仁與外婆。外婆讓他晾曬衣被,外公教他習練書法,點點滴滴,潤物無聲,從某種意義上說,外公魏仁才是張左真正意義上的“精神父親”。 書中插畫 似乎是城市研究專家劉易斯·芒福德說過,每一代人總是反抗自己的父輩,卻總和祖父那一輩人交上朋友。 葉兆言和祖父葉圣陶 張希夷的缺席,有著這樣那樣的原因,自然不能一言以蔽之。但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有時代的大氣候,也有家庭的小氣候,張左也逐步成長起來了。 張左對吳姨的女兒素素曾經有過朦朧的情感,但最終還是與卞敏霞成為夫妻。雖然這樣的夫妻也沒有走到頭而做鳥獸散,但兩人畢竟有了一個兒子張卞。 張左的名字似乎已經很潦草了,張卞這樣的名字則更為直白明了,自然又是一代人的生活開啟。 歲月無情,時光荏苒,張左也做了父親,但他與兒子的關系又如何呢?作者著墨不多,大概屬于單親家庭中的正常情況吧。 做了父親甚至做了爺爺的張左,再來看自己的父親張希夷,他不無感慨,“通往父親的道路太漫長,張左發現他從來就沒有真正走近過張希夷,有時候走得很近,感覺越遠?!?/div> 張左甚至不無自嘲地感覺到,“張左現在只剩下一個身份,這就是國學大師張希夷的兒子。與父親有關的書編得越多,他越覺得不了解張希夷?!?/div> 加西亞·馬爾克斯說過,男人之所以知道他老了,原因在于他開始看起來像他的父親了。 葉兆言的《通往父親之路》在中國的文學長廊里奉獻了一位別具一格名實難副的父親形象,這個“張希夷”還真是很值得琢磨考量的一個人。 |